18931111912 / 18832189977

FASTNAVIGATION
快速导航

电话:0311-86020020 85026333

手机:18931111912 / 18832189977

邮箱:1693868882@qq.com

地址: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裕华路66号(原省政府对面)

中心动态

当前位置:首页 > 中心动态

在平山党校的72小时:我们如何重走"赶考"路?

发布时间:2025-05-08 09:09 浏览:5

5.9.jpg

七月的阳光炙烤着西柏坡的山岭,我们一行三十余人拖着行李箱,踏进了平山党校的大门。这座掩映在苍松翠柏间的校园,曾是中共中央进京"赶考"前的最后一处驻地,如今它以72小时的沉浸式教学,邀请当代党员干部重走那段充满警示与启迪的征程。

第一天:抵达与"考场"布置

清晨六点,手机闹铃划破宁静。按照课程要求,我们换上了统一配发的粗布军装,这种与现代服装截然不同的质地立刻带来了第一重心理冲击——粗糙的布料摩擦着皮肤,仿佛在提醒着我们:你即将体验的,不是舒适的干部培训,而是一场精神的"负重行军"。开班仪式在党校的中央广场举行。当教务主任王老师指着不远处复原的"九月会议"旧址,说出"这里就是毛泽东同志提出'两个务必'的地方"时,一阵山风突然掠过广场,吹动了所有人手中的学习手册。这巧合般的自然现象,让在场的每个人都下意识地挺直了脊背。"请大家把手机放入这个保管箱。"班主任李老师的指令引发了轻微的骚动,"接下来的三天,你们只需要带上一支笔、一个笔记本,和你们的思考。"当金属箱锁扣"咔嗒"响起的瞬间,我意识到,这不仅是一次时空的穿越,更是一场数字时代的"断舍离"。

第二天:在历史现场触摸"答卷"

凌晨四点,急促的哨声将我们唤醒。借着微弱的手电光,我们沿着崎岖的山路向陈家峪方向行进——这条路线正是当年中央机关转移时的秘密通道。黑暗中,不知是谁的脚步声突然消失,接着是身体滑倒的闷响。没有抱怨,只有几双手同时伸出的窸窣声。当东方泛起鱼肚白时,我们终于明白课程设计者的深意:在体能逼近极限时,才能真切体会当年带着文件箱、发电机甚至印刷设备行军的艰难。下午的"沉浸式组织生活会"在中央工委旧址的土坯房里进行。木凳、煤油灯、粗瓷碗替代了现代化的会议设备。当轮到我做自我批评时,透过窗户看到院中那棵见证过历史的老槐树,突然语塞——比起当年在这里坦诚相见的老一辈革命家,我们平日里的民主生活会是否太过流于形式?最震撼的环节出现在晚间。在复原的七届二中全会会场,我们每人收到一份特殊的"考卷":"如果你处在1949年的历史关口,会如何确保共产党人不变质?"钢笔在纸上沙沙作响,空气中弥漫着某种庄严的紧张感。后来才知道,这份考卷没有标准答案,但每个人的回答都会被装裱留存,成为下次再来的对照。

第三天:带着"补考"任务离开

最后一天的"军事体验课"上,我们分组进行"护送电台"的模拟训练。当我的小组因为争论最优路线而耽误时间,最终"电台"被"敌军"截获时,教官的话令人警醒:"当年的前辈们没有试错的机会,每一次抉择都关系着革命的存亡。"结业仪式前,每位学员收到一个牛皮纸信封,里面装着三样东西:一张在西柏坡纪念馆门前拍摄的集体照,照片背面印着"两个务必"的全文;一份自己第一天填写的《个人问题清单》;还有一张空白的"补考申请",上面写着"如对本次学习效果不满意,可申请一年内回炉重修"。这种设计既体现了纪律的刚性,又包含着组织的温度。返程的大巴启动时,我注意到一个细节:三天前还亮个不停的手机消息提示灯,此刻似乎失去了往日的魔力。车窗外的山峦缓缓后退,忽然明白这72小时最珍贵的收获——不是学会了多少历史知识,而是重新校准了对"考试"的认知:进京"赶考"永远在路上,而今天的考卷上,写着乡村振兴、科技创新、民生改善这些新时代的命题。平山党校的钟声渐渐远去,但那段用双脚丈量过的"赶考"路,已经化作内心的罗盘。当我们这些"考生"回到各自岗位,最需要带走的或许不是军装上的尘土,而是那种在历史现场获得的清醒:考试从未结束,我们永远在答卷。

某单位赴西柏坡学习图片。


扫一扫添加好友

扫一扫添加好友